海报新闻记者 孙来彬 报道 2024年上半年,中国家电行业继续保持了增长势头,美的集团、格力电器、海尔智家三大家电巨头保持领先优势,上半年合计营收约4540亿元,合计归母净利润约454亿元,在白色家电行业贡献了84.17%的营业收入和95.73%的净利润。 家电市场强劲复苏 “三巨头”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增长 根据美的集团发布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,集团上半年营业总收入达到2181亿元,同比增长10%,归母净利润为208亿元,同比增长14%。这一业绩的增长得益于公司在智能家居业务(ToC)与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(ToB)的双轮驱动,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均衡发展。 在产品创新和技术研发方面,美的集团持续加大投入,上半年研发投入达到76.6亿元,同比增长15.91%。公司在智能家居、新能源及工业技术、智能建筑科技、机器人与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进展,推动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。 三大巨头之一的格力电器业绩表现同样亮眼。公司半年度报告显示,2024年上半年,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为1002.87亿元,同比增长0.5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141.36亿元,同比增长11.5%。 格力电器持续深耕家用消费品和工业装备两大领域并重的发展策略,报告期内多项财报关键指标均大幅提升。在产品结构方面,格力电器的空调业务收入达到779.6亿元,同比增长11.4%,继续巩固了其在市场中的领导地位。生活电器、工业制品、智能装备等业务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。 海尔智家作为山东省内的上市企业,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为1356.23亿元,同比增长3.03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4.2亿元,同比增长16.26%。这一连串亮眼的数字,不仅彰显了海尔智家在高基数下的稳健增长能力,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家电市场的领先地位。 在产品结构方面,海尔智家的电冰箱、洗衣机、空调等主要产品线均实现增长,其中电冰箱收入占比最高达到30%,洗衣机和空调分别占比22%和21%。此外,公司的厨电和小家电业务也实现增长,显示出公司在家电领域的多元化发展策略。 企业全球化战略布局 海外市场表现亮眼 部分企业借助2024年欧洲杯等世界顶级体育赛事大幅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影响力。美的集团海外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%,自有品牌业务收入大幅提升,电商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%。公司通过深度融入当地市场,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。 格力电器的稳健发展同样得益于全球化战略的稳步发展。报告显示,上半年格力海外收入实现15.64%的同比增长,产品已为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提供服务。公司自主品牌占出口销售总额的比例接近70%,凭借优质产品和技术,真正让世界爱上中国造。 海尔智家在海外市场同样表现出色。上半年,公司在北美市场收入390.79亿元,保持稳定;欧洲市场收入145.05亿元,同比增长9.2%;澳新市场、南亚市场也分别实现9.3%和9.9%的增长。此外,公司在东南亚市场、中东非市场也取得不俗成绩,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2.4%和26.8%。这些市场的良好表现,不仅展示了海尔智家全球化战略的成效,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。 以旧换新利好政策加持 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潜能 政策层面,国家持续推出利好政策,如《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(2022-2035年)》提出促进家庭装修消费,增加智能家电消费,推动数字家庭发展。 今年上半年,中国家电行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,推出一系列以旧换新的补贴措施,以促进家电消费和产业升级。根据商务部等4部门办公厅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做好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》,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优化。 在补贴品种和标准方面,政策针对个人消费者购买2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标准的冰箱、洗衣机、电视、空调、电脑、热水器、家用灶具、吸油烟机等8类家电产品提供补贴。补贴标准为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的15%,对于购买1级及以上能效或水效的产品,额外再给予5%的补贴,每件补贴不超过2000元。 此外,各地政府还鼓励采用支付立减、发放个人实名代金券等方式,简化补贴审核流程,以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和获得感。在资金管理方面,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金按照总体9:1的原则实行央地共担,东部、中部、西部地区中央承担比例分别为85%、90%、95%,这表明国家对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大力支持,通过财政补贴激发市场活力,促进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。 以旧换新政策的落地实施进一步激发了消费市场潜能,家电出口及以旧换新动能有望持续释放,带动家电企业走出价值洼地。同时,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,也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。相关业内人士表示,随着政策的深入实施,预计将进一步激发家电市场的消费潜力,促进家电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|
GMT+8, 2024-10-12 01:42 , Processed in 0.021764 second(s), 16 queries .
Powered by Discuz! X2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